小故事写作杂谈 上海人 XIAO GU SHI XIE ZUO ZA TAN ==========第1页========== 小故事写作杂谈 春华晓阳编写 :止海人风失版社 638914 ==========第2页========== 7 内容提要 新闻小故事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的一一种“轻武器”,它短而有内容、小而有意义,能够比较迅速而广泛地反映三大革命运动中的新事物,在歌颂文化大革命、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歌颂工农兵先进人物,在以新鲜活泼、生动形象的事实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的斗争中,都有着一定的战斗作用。 本书以杂谈的形式,结合对报刊上一些比较优秀的小故事的分析,就小故事的选题取材、主题深化、人物描写、情节展开和写作形式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适宜于广大工衣兵通讯员、土记者和写作爱好者阅读。 小故事写作杂谈春华晓阳编写上海人(出妆注出版 〔上海绍兴路5号) 后专店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市印刷三厂印刷 开本787×10921/32印张2.75字数57,0001976年12月第1版1976年12月第1次印刷 统一书号:10171676定价:0.17元::: ==========第3页========== 毛主麻语录 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第4页========== 目 录 新闻战线的“轻武器”… 小故事的性质、作用和特点 二 歌颂文化大革命,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7 小放事的选题取材 三 力求开掘得深-一些… …19 一小故事主题的深化 四为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芒的新人唱赞歌…29 —一小故事如何写人物 五要精心展开矛盾,写好“故事”…40 一小故事情节钓展开 六学习辩证法,坚持两点论 …53 —一小故事写作如何防止片面性 七必须是真人真事… …64 —一小故事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八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69 一小故事的写作形式 ==========第5页========== 新闻战线的“轻武器” —小故事的性质、作用和特点 小故事是反映新事物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新闻体裁,通常都称它为“好人好事”。它从三大革命运动的 一个侧面取材,通过记叙事件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满腔热忱地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歌颂工农兵,宣传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芒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为现实斗争服务。 小故事是新闻战线的“轻武器”,通常在千字以内。由于它篇幅短小,能够比较迅速而广泛地反映现实斗争,而且写作和阅读都比较方便,因而很受广大工农兵的欢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小故事不仅在报纸上以单篇或编组的形式不断刊登,而且也广泛出现在工农业等各条战线基层单位的黑板报、墙报上和广播中,在歌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批判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6页========== 小故事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小”,二是“有故事性”。 1.所谓“小”,就是选择的材料单一些,表现主题的“突破口”小些。由于小故事篇幅和容量较小,只能从三大革命运动的一个侧面,截取较有意义的一点,即通过对生活中某件小事、某个片断的记叙和描述,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风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一滴水中见太阳”。例如下面这篇小故事 老两口写“通知” 福建寿宁县底坑公社地洋大队社员叶引镜的孩子要结婚了。老两口商量如何为孩子办喜事。开始,两人的想法不一样:老大娘以为,孩子结婚该办几桌酒席,清亲戚朋友热闹热闹;老大爷不同意。老大娘说,不请亲戚,不讲体面。他反驳说,请酒办婚事讲人情是孔老二的流毒。他举出了过去地主阶级办喜事,要穷人给他们送礼,从中进行剥削的情况;又列举了过去贫下中农办婚丧喜事,弄得倾家荡产的事实,说得老伴点头称是。 接着,老两口还算了一笔细账:如果办酒席,要花多少钱粮?请客,要误多少工?算的结果,他俩说,这酒席不能办,咱可不能再上林彪、孔老二的当。老两口决定请 2 ==========第7页========== 人给写个“通知”。“我们要遵循毛主席勤俭节约的教导,孩子结婚时,你们不要送礼,更不要误工来贷喜。亲戚常来往,你们什么时候有空米,我们都欢迎。” 公社党委看到这份“通知”很有教育意义,给加上了按语,向全社广播,号召大家都来破旧俗、立新风。 (原载九七五年二月四日《人民日报》) 这篇小故事从批林批孔运动的一个侧面(即破旧俗、立新风这个侧面),截取了-…个“点”-一描述了社员叶引镜老两口写“通知”的故事片断,事情虽小,却让读者从中看到了批林批孔运动中农村的新风尚、新气象,形象地感受到了这场运动的深远意义和巨大威力。假如这篇仅仅几百字的小故事,不是从社员叶引镜老两口写“通知”这个很小的“点”上“突破”进去,而是泛泛而谈农村批林批孔运动中的新风尚、新气象,那就决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效果了。 有些初学小故事写作的同志,往往不太注意这个特点,几百字或千把字的小故事写得涉及面广、枝蔓横生,这就不容易写好。这种毛病,在一些小故事的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来。譬如: 《一篇批判稿的诞生》,这样的题目,就比较适宜于写小故事; 《一篇批判稿的前前后后》,这样的题目,“口子”就 ·3 ==========第8页========== 开得过大,“前”到哪里?“后”到哪里?真按这样的题目去写,就必然涉及面广,枝节、头绪太多,写不好小故事。 《抓革命,促生产"的凯歌》,这样的题目,显然就更不是小故事这种体裁所能够胜任的了。 2.所谓“有故事性”,就是要把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说一场矛盾斗争发生、发展、变化和结果的全过程讲完全、讲清楚。小故事虽“小”,但同样要求完整地反映出一个故事的整个发展过程,即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下面这篇小故事 决不护短 在高达二十六米的脚手架上,紧张的大梁绑筋工作完毕了。太原钢铁厂基建一公司钢筋二班的全体同志,怀着胜利的喜悦心情,下了脚手架。但是,质量检查员、老工人吴天奎还在上面聚精会神地翻阅图纸。他看着图纸上的钢筋号,对着已绑好的钢筋梁,一根一根地量,一根一根地查,忽然发现一根弯筋和图纸上的要求怎么也对不上号,一量,差二毫米:原来图纸上要求绑二十二毫米的,绑上的却是二十毫米的。 这时,有人说:“算了吧,工程这样紧,上下一次很不容易,只差二毫米,就这样吧!”吴天奎十分严肃地回答: 4 ==========第9页========== “同志们,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基本建设的工程质量可要严格,不能马虎啊!”同志们一听,对呀?是这个道理。于是,纷纷爬上脚手架,七手八脚地动手拆起来。 正在这时,住矿设计院的儿个质量检查员也上来了。不知谁慌张地说:“别吵吵,小心设计院的人知道了信不过咱。”班长马师傅听到后,认为这种偏私护短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立刻站起来如实地向设计院的同志反映了情况。这种“三老”、“四严”的革命作风,受到设计院同志们的赞扬。 (原载一九七二年九月十四日《人民日报》) 这篇小故事从“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的一个侧面取材,通过一件“差二毫米”的小事情,反映出大庆工人“三老”、“四严”的优良作风,正在工业战线上发扬光大。事情虽小,意义不小。这篇小故事全文仅四百多字,不但完整地写出了这个事件的全过程,还简练地写出了围绕着“差二毫米”问题所展开的两次斗争:前次是发现了一根钢筋差二毫米,要不要换;后一次是纠正差错换钢筋的事,要不要让设计院的同志们知道。两次斗争,前后呼应,波澜起伏,既生动地写出了老工人吴天奎对工作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也生动地写出了班长马师傅严格要求、决不护短的可贵精神。从这篇小故事中,我们可以具体地看到小故事 5 ==========第10页========== 要“有故事性”这个特点。 小故事是新闻通讯的“基础体裁”。报纸上的通讯,离不开小故事:有些通讯,就是小故事的集纳,例如“侧记”之类,常常是一个总题目下依次展开几个小做事,或者在通讯开头加个导语,引出一组环绕同一个总主题的小故事;有些通讯虽然没有采用小故事集纳的形式,但它的主要内容或材料,常常还是小故事,例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就是由六、七个小故事作为骨干材料组成的。所以,写好小故事,对写好通讯是很有好 处的。可以说,它是学习通讯写作的“基础”或“入J”, 特别对人物通讯或事件通讯的写作来说,更是如此。 小故事短而有内容,小而有意义,在短短的几百字中,既要交代清楚矛盾斗争的全过程,又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儒要花力气,需要作研究探讨。下面,我们就小故事的选题取材直至写作形式等问题,结合对报刊上一些优秀小故事的分析,作点阐述,供广大工农兵通讯员和土记者参考。 ==========第11页========== 二歌颂文化大革命,歌颂 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一小故事的选题取材 小故事和消息、通讯等其他新闻体裁-样,都是无产阶级在新闻战线.上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是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小故事的选题取材,总的来说,是和这些体裁的要求基本一致的,特别是和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最为接近,即: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迅速及时地反映三大革命运动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用新鲜活泼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真人真事),具体、生动、形象地宣传马列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满腔热情地歌领文化大革命,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为“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大喊大叫,向广大群众进行教育,指导和推动现实斗争。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基本点。 然而,这两者也有区别。通讯由于它的篇幅长,容 7 ==========第12页========== 量大,通常选择运用的都是比较重大的典型,比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而小赦事由于篇幅短、容量小,因而它一般只能从一个侧面,来报道或反映带有一定典型意义,但比较简单或单一的事件和人物。也就是说,它要在“以小见大”上下功夫。如果把报道比较重大的典型的通讯比作是“多幕剧”,是“大戏”,那末,小故事就类似于“独幕剧”、“小戏”,或一折比较精采的“折子戏”。 上面,我们简单地分析了通讯和小故事在选题取材上的同和异。就是说,方向和原则是一致的,方式和方法则有不同。比如下面这篇小故事一一 作风踏实了 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郭怀杓,在“五·七”干校学习锻炼了一段时间以后,被调到附城公社官桥大队搞斗、批、改。这里是他蹲过点的地方。一些认识他的贫下中农就议论:老郭又来了,不知他过去那一套改了没有?所谓老郭过去那一套,群众形容是靠摇电话,跑田头,听汇报指挥工作,一不深入群众,二不参加劳动。群众为此给他贴过大字报。 郭怀杓在干校期间,结合革命实践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狠狠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洗刷了自己头脑中的唯心 8· ==========第13页========== 主义的污泥浊水。 思想正确,作风大变。郭怀杓这次重来官桥,第一桩事就是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开始,他发现群众很少接近大队革委会主任。原因是什么?群众起初没有对他讲,因为怕他蹲儿天就跑,说了也没用。后来,看他白天经常和群众一块下地劳动,晚上串东家走西家,和贫下中农交朋友,逐渐改变了过去的老看法,便对他讲了心里话:传说革委会主任和阶级敌人有瓜葛。真的这样吗?老郭组织力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最后证明是谣言。老郭又和党支部的同志深入发动群众,追查谣言的来源,查出是一个伪保长造的谣。 老郭并不到此为止,他又和干部共同分析:为什么阶级敌人造谣能有市场?原来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对革委会主任有意见,敌人造的谣被副支书的亲属传播出去,便越传越广。这说明干部不团结,就会被阶级敌人钻空子。 老郭和党支部把调查结果公布于众,揭露、打击了造谣中伤革命于部的阶级敌人。他还举办学习班,引导干部、党员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党支部副书记提高认识以后,作了自我批评,和大队革委会主任之间消除了隔☒,加强了团结。这个大队的落后面貌很快有了改变。 老郭在官桥大队犒了一段斗、批、改以后,上毁安排他当县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他继续保持了这种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 (原载一九七二年五月七日《人民日报》) 94 ==========第14页========== 这是一篇很感人、很能发人深思的小故事。它的内容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位老干部郭怀杓从“五·七”干校学习锻炼后,到一个大队搞斗、批、改,由于政变了领导作风,因而帮助这个大队狠抓了阶级斗争,搞好了干部团结,改变了大队的落后面貌。全文不长,却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特别是主题十分鲜明和深刻,使人读后精神为之振奋,这同作者选题取材好是分不开的。老郭的“过去那一套”为什么能够改掉?他如今在官桥大队的工作为什么如此出色?答案是:因为他接受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教育,经过了“五·七”干校的学习锻炼。故事正是通过老郭“过去”和“现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他在思想作风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满腔热忱地歌颂了文化大革命,歌颂了“五·七千校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这篇小故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敏锐地抓住了生活中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来报道,事情虽小,却让读者从中见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这也有力地证明,那种认为小故事篇幅小,难以表现政治意义比较重大的题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伟大的阶级斗争是肯定还是否定,对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10 ==========第15页========== 是歌领还是反对,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小故事要更好地为现实斗争服务,发挥其战斗作用,在选题取材上,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满腔热情地歌文化大革命、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这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我们再看下这篇小故事一一 他俩成了更亲近的战友 湖北省沔附县农机修造车间主任傅士远,因为执行过修正主义路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群众的批评。带头批评他的是青年工人王守金。后来老傅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党悟,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一九六九年又当了车间主任。没想到老傅重新当车间主任的第二天,王守金交上了一份要求调离车间的申请书。有人就说:千脆把他调走算了。” 老傅却不这样看。他找小王谈心说:“文化大革命中,你带头造修正主义路线的反,批评我的错误,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以后还需要你更多的帮助、批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都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多出力。”小王听了很感动,主动收回了要求调动工作的申请书。 一次,里交给车间一项制造一六五型柴油机曲轴的任务。因为缺少一台摩擦压力机,老傅觉睡不好,饭吃 ・11 ==========第16页========== 不香,一个人冥思苦想。这时候,车间里贴出了一张小评论,批评老傅只相信自己,看不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指出这样下去,又要重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错误。小评论的执笔人又是王守金。有人说:“小王的旧毛病又犯了,总是和领导过不去。”老傅看了这张小评论,非常高兴地说:“这下使我的头脑又清醒了。”他马上把如何搞摩擦压力机的问题交给群众讨论。王守金等工人同志提出了自己动手制造的建议,老傅和厂党支部的负责同志积极支持。小王和工人们一起设计,一起试验,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把一台摩擦压力机制造出来了。 还有一次,厂休前的一天下午,有个社员,拿了一个急着要用的农机零件来修理。按照制度规定,接收这个活,要经过广部批准,然后再派活。那就要等到厂休以后再修了,起码要耽误两天时间。小王主动把这个活接下来,连夜加班给修好了,社员很满意。可是,有人向老傅反映说,王守金不遵守制度,不经厂部批准私自州班干活。如果都这样搞,那不乱了套了?老傅找小王调查,小王介绍了当天的情况,并建议说:“不管任何情况,加班要经广部批准的制度,不符合全心全意支援农业的要求,应该改变。”老傅听了很感动,在一次群众会上,表扬了小王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精神。经厂部同意,车间发动群众制定了一个随到随修,急件抢修,星期天值班修的新制度,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傅士远认为王守金是文化 ·12。 ==========第17页========== 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应该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经上级领导同意,小王当了车间副主任,他俩成了更亲近的战友。 (原载一九七四年八月四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篇矛盾层层递进、情节曲折多变、读来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你看,老千部傅士远重新当上车间主任的第二天,青年工人王守金就突然要求调离车间,这是第一个曲折;有人建议干跪把小王调走,但老傅不同意,而是找小王谈心共同团结战斗,这是第二个曲折;老傅为造摩擦压力机,工作中走了老路,车间里贴出小评论批评他的人又是小王,这是第三个曲折;有人说这是小王又犯了旧毛病,和领导过不去,老傅看了小评论却很高兴,并从中得到启发,发动群众造出了机器,这是第四个曲折:后来,小王竟然“违反”制度,“擅自”接活,加班抢修农机零件,这是第五个曲折;有人认为都这样搞会“乱了套”,老傅经过调查,却支持小主的正确行动,并为此订立了一个新制度,这是第六个曲折;小王几次“顶”了老傅,但老傅经过长期观察和考验,认为小王是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是好苗子,推荐他到领导岗位上来,最后两人成了更亲近的战友,这是第七个曲折。这七个曲折,似溪流婉蜒,若奇峰突 18 ==========第18页========== 起,粗看似乎出人意外,细想原在情理之中,称得上是 一篇优秀的小故事。 这篇小故事更值得称道和学习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取材上。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每一个革命同志,特别是革命干部,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就必须做到三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已。而能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符合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五项条件的新生力量,正是能不能做到三个“正确对待”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认清这一点,对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十分重要。但由于党内走资派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和影响,由于社会上旧的习惯势力的存在,由于世界观改造的艰苦性和长期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三个“正确对待”的。因此,《他俩成了更亲近的战友》这篇小故事,通过描述老于部傅士远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青年闯将王守金的一连串动人事例,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文化大革命使老傅的思想作风发生的深刻变化,写出了文化大革 ·14… 多, ==========第19页========== 命后领导和群众之间的新型关系,特别是写出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代新人的成长,说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发达兴旺,后继有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和及时性,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这篇小故事选择这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材料来写,对于启发我们的新老干部努力做到三个“正确对待”,都是有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的。 在小故事的选题取材上,除了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方向和原则外,还要注意题材的特色,要选择那些新颗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生动活泼地来表现主题、体现主题。取材好,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下面这一篇小故事… 杨队长换对联 江苏省仪征县刘集公社新华大队林业生产队长杨志来,去年年底新砌了几间瓦房。他不清客不办酒,只写了 一副大红对联,贴在大门上。上联是“劳动门第春常在”,下联是“勤俭人家庆有余”,横被是“勤劳守本分”。他自己以为这副对联不错,宣传的是劳动、勤俭。… 今年,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杨志来和大家学习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有人说这副对联不对头,他也觉得有问题,但是不知道究竟错在娜里。 一天晚上,在政治夜校里,老杨和理论辅导员小李一 638914 ・15 ==========第20页========== 起,讨论了对联的问题。老杨说:“过去,我总以为一个人只要勤勤恳恳地劳动,就会过上好日子。比如,我这新房就是靠劳动收入盖起来的。我贴那副对联,就是表达这个意思。可是,为什么马克思批判拉萨尔的所谓劳动是 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呢?” 小李引导他回忆解放前的情况:“老杨!你想想,解放前你劳动不劳动?那时你生活过得怎么样?” 提起旧社会,老杨有着满肚子的苦水。他沉痛地说:“那时候,我们一家十口人,租种地主几亩破岗田,父母成年累月地劳动,我从小就帮着拉犁耕地;可是越劳动越穷,全家住的三间破茅棚越住越破,一家大小忍饥挨冻…” “现在呢?” 老杨擦了一下眼睛说:“现在我们一家四代二十口人,共有十六间房子,不愁穿不愁吃,同过去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为什么现在和过去同样劳动,情祝却大不一样?为什么一个苦来一个甜?” 老杨沉思了一会说:“那时候我们没田没地。”“对呀!”小李说:“马克思告诉我们:‘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在旧社会,贫下中农没有或者很少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所以,只能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解放了, 。16、 ==========第21页========== 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我们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土地属于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我们贫下中农为革命劳动,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呀!”小李接着说:“拉萨尔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避而不谈生产资料所有制,实际是维护地主资本家利益的欺人之谈,我们可要弄清楚!” 经过小李的启发,老杨终于想通了。他说:“我对劳动的看法,真是错了,对联横披上那句‘勤劳守本分’的话,更是错误。这不是叫人只顾劳动,不看路线,只守自己小家业,而忘掉了继续革命,看不到共产主义的远景吗?” 在政治夜校里,杨队长讲了自己的体会,使大家受到启发和教育。认识提高了,大家又讨论出一副新对联,连夜贴在他的大门上。上联是“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好”,下联是“无产阶级专政永记牢”,横披是“永远干革命”。 (原载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 这篇小故事,从具有深远意义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群众运动中取材,通过杨队长换对联的一件小事,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广大贫下中农,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指引下,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的迅速提高。由于小故事是属于叙事写人的一种记叙文体裁,因此象学理论之类的题材,要写得好,是要花力气的。这篇故事出于取材有特色,它通过换对联 ◆17· ==========第22页========== 这样一个独特、形象的侧面来展开矛盾,表现主题,因而虽然只有一千一百多字,却照样把学理论这个比较难写的题材写得既集中,又生动,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思索。这就充分表明了选择新颖面有特色的材料,对写好小故事的重要性。那种认为小故事的取材可以“信手拈来”,甚至尽摘身边琐事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做革命人,写革命文,要善于发现、抓住和选择有现实政治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题材,离不开作者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充沛的革命热情。很难想象一个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缺乏足够认识与满腔热情的人,能写出象《作风踏实了》和《他俩成了更亲近的战友》这样的小故事。因此,要在小故事的选题取材上努力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关键在于作者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自身世界观的改造,这是不言自明的了。 :18· ==========第23页========== 三力求开掘得深-一些 小故事主题的深化 小故事如何深化主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同样先要弄清通讯与小故事在主题深化问题上的相同和区别之处。我们知道,对通讯主题的要求,是力求深刻,有时代特点,即主题不但要正确、鲜明,还要求紧跟现实斗争形势,有一定的深度。这个要求,对小故事也是完全适用的。当然,小故事由于受到篇幅和容量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更具体化一些,开掘题材、反映主题的“突破口”更“小” 一些,这是它的特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只要选材严,开掘深,儿百字、千把字一篇的小故事同样可以从一个比较单一、比较小的特定侧面,比较深刻地表现某个重大的主题。 那末,发现、选择和抓住了一个适宜于写作小故事的好材料后,怎样才能开掘得深一些呢?很重要的 一条,就是作者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深入 19・ ==========第24页========== 细致地分析研究材料,力求深刻地理解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只有作者对材料的意义理解深刻了,才能在写作中深化小故事的主题。例如下面这一篇小故事 是夫妻,更是革命同志 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中,江苏省句容县经戴大队党支部,发动广大社员群众,狠批了浸透孔孟之道毒汁的《三字经》、《女儿经》,使许多家庭的夫妻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六生产队的贫农社员储培荣,是个瓦匠,有一身好手艺。解放后,由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他家的生活不断改善,去年年底,盖了三间新瓦房,夫妻俩心里乐开了花。新屋落成后,手头上紧了一些。一天,他同妻子迪珍商量说:“我准备向队里请一、两个月的假,到外地做瓦工去。”话音刚落,迪珍就说:“培荣,这件事我不能同意!” “这次出去,可以挣大钱哩!” “挣的钱就是有磨盘大,我也不眼红!你想想,我们贫下中农怎能光顾赚钱,忘掉路线?现在,公社把生产队各种工匠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一百个赞成。如今,你要私自出去搞单干,这是资本主义歪门邪道,不能走!” 20・ ==========第25页========== 老储听了迪珍铮铮有力的话,既惊又喜。惊的是以前自己说话办事,迪珍从来都是顺着心儿转的,今天怎么不同了?喜的是妻子说的话,句句在理。可是,他还辩道:“我凭自己的手艺,多挣些钱,这不能算是资本主义的歪门邪道。” “培荣,为什么我们贫下中农在旧社会,出尽了牛马力,流尽了血和汗,还是落得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今天,同祥一家人,为什么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是毛主席领导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金光大道,是集体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要是在万恶的旧社会,就是你手艺再高,也跳不出苦海。” 迪珍充满阶级感情的话,使老储更加心明眼亮。他激动地说:“迪珍,你说得对!今后我有什么事做得不符合集体利益,你大胆管吧!” 迪珍说:“是嘛!浸透孔孟之道毒汁的《女儿经》,鼓吹什么‘夫君话,就顺应’。顺应不顺应,要看话对不对。不对,就是不能顺应,而且要批评哩!因为我们既是夫妻,更是革命同志啊!” 储培荣越听越高兴,夫妻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了。 (原载-儿七四年二月二七《人民日报》) 这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很有特色的小故事。全文不到九百字,却用百分之六十的文字写了储培荣夫妻 21・ ==========第26页========== 之间的四组对话,写出了夫妻俩思想交锋的四个回合。储培荣要向队里请假外出做瓦工,妻子迪珍不同意,这是第一个回合;储培荣说外出“可以挣大钱”,迪珍说之以革命道理,指出这是资本主义歪门邪道,这是第二个回合;储培荣由于脑子里还有“男尊女卑”的流毒,思想有点通,嘴上还要硬辩,迪珍又通过回忆对比,用自已家庭解放前后的鲜明对比来说服丈夫,,动之以无产阶级感情,这是第三个回合:储培荣提高了认识,接受了妻子的批评,迪珍又更进一步,从批判孔孟之道“男尊女卑”的流毒的高度,指出“我们既是夫妻,更是革命同志”,这是第四个回合。这四个回合的思想交锋,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使这个小故事显得很有曲折和波澜。这篇小故事在写作上还具有人物刻画生动、人物基调把握得准的优点。在故事中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迪珍,由于经过批林批孔运动的教育和锻炼,提高了思想党悟,敢于也善于同丈夫的错误思想展开交锋,她的形象通过寥寥几段对话,就刻画得很生动。作为对立面人物出现的她的丈夫储培荣,在故事中也写得栩栩如生,分寸掌握恰当。你看,“他家的生活不断改善”,是“由于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就从侧面表明,这个贫农社员的本质是好的,他总的是热爱集体经济、积极参加队里的集体生产劳动的。他如今“手头上紧了一些”, ·22 ==========第27页========== 是由于不久前才“盖了三间新瓦房”,这个交待对于准确反映农村形势也是分重要的。他有想“挣大钱”的错误思想,但又是个肯听革命道理、想通了就愿意改正错误的人。这样,这个人物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也是比较可爱的。这些人物刻画上的优点,是值得我们体味的。 这篇小故事给予我们的更大启示,在于主题的深化上。故事的主要内容似乎是讲丈夫要走资本主义歪门邪道,妻子反对,是属于两条道路斗争的范畴的。当然,从这个角度来开掘题材,提炼主题,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考虑到应当紧密配合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应当力求准确和深刻地反映出这个材料本身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意义,那就会发现,把这个故事的主题一般地、简单地归之于两条道路斗争的范畴,是不够确切的。你看,迪珍过去“从来都是顺着”丈夫的“心儿转的”,如今为什么一听丈夫要走歪门邪道,马上表示反对,政治上那么敏锐呢?为什么迪珍不仅敢于批评丈夫,帮助丈夫认识错误,而且还能从狠批孔孟之道“男尊女卑”的高度,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家庭里,“我们既是夫妻,更是革命同志”,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那样高呢?答案很明显:这是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的成果。正是因为作者通过对材料的细致分析,理解了这·点,从这个高度努力深化了主题,才使 ·28· ==========第28页========== 这篇文字不长的小故事,通过夫妻俩一场小小的思想交锋,生动地反映了批林批孔运动使迪珍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思想上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农村普通家庭的夫妻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从一个特定的、具体的侧面,反映了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的深远意义和社会影响。这样,这篇小故事的主题就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新意。这也证明,那种认为小故事篇幅短,难以深化主题,难以反映较重大的主题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上面这篇小故事在深化主题上的优点还告诉我们:主题的深刻和新颖是分不开的。离开了现实斗争的需要,不从路线高度抓住材料本身的新特点,就谈不上主题的深刻。只有把现实斗争的需要和材料本身的新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写出新鲜感,写出主题的深度来。例如下面这一篇小故事—一 “第三十一户” 共青团员阎学军,是武汉市红专二中初中毕业生。一 九六九年一月,她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武昌县金水公社旭光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小阎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长很快。不久,大队党支部决定让她当民办教师,有人劝她:“小阎,当了教师就陷住了。可要想到自己的前途啊!”小阎觉得这话不对, ·24· ==========第29页========== 连忙回答说:“什么是前途?党的需要就是前途,我们应该把一切交给党安排1”她毅然走上了教育下一代的战斗岗位。 过了一些日子,有的工厂招工来了。贫下中农根据小阁本人的表现,并考虑她父亲病逝后家里出现的暂时困难,一致提议选调她当工人,可是又舍不得让她走,因为当地太需要象她这样的好教师了。一天,公社的老郭同志前来征求意见,小阎坚定地表示:“当工人,当教师,都是革命的需要,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既然贫下中农需要,我愿意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第二年春天,武汉市广大居民怀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的壮志豪情,纷纷奔赴农村安家落户。小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心里在琢磨:母亲在城市里吃闲饭,给国家增加了负担,应该说服全家到农村来。小阎回武汉作动员,开始她妈妈有些顾虑,小阎就给她宣传上山下乡干革命的意义,畅谈所在生产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巨变,讲述贫下中农常年成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的事迹。她问妈妈:“你不是经常教育我不要忘本吗,现在农业战线需要人,咱们怎么能呆在城市里吃闲饭呢?”孩子的话,勾起了妈妈对往事的回忆:解放前,她出生不到八个月,母亲就饿死了,父亲带着她从贵州山区一路讨饭,最后流落到湖北…。想着想着,妈妈流泪了,她对学军说:“毛主席和共产党拯救了咱们家,咱们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全家都搬到农村去,为建设社会主 e25· ==========第30页========== 义新农村出一把力!” 四月,正值春播大忙的时节,妈妈带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来到小阎所在的只有三十户人家的第三生产队安家落户。贫下中农十分欢迎城里来的居民,帮助小阀家里盖起了两间新瓦房,添置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每当人们打问时,社员们都亲切地说:“这是我们队里的第 三十一户。” (原载一九七三年五月十一日《人民日报》) 这篇内容并不复杂的小故事,写得很有层次。全文共有四小节。前三小节写了三层波折:小阁在农村插队,党支部让她当民办教师,有人劝她别当,因为当了就会“陷住了”,她坚决表示“党的需要就是前途”,“一切交给党安排”,这是第一层;后来,工厂来招工,贫下中农一致提议选调她去,但又舍不得让她走,因为当地需要她这样的好教师,她坚决表示“既然贫下中农需要,我愿意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这是第二层;小阎回武汉动员母亲,把全家都带到农村来安家落户,这是第 三层。第四小节实际上是第三层波折的:一个延续和结果。 纵观全文,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前二层波折(即一、 二小节),反映的是小阎决心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用的是很简洁的笔墨,作的是粗线条的勾勒;后一层波折 26・ ==========第31页========== (即三、四小节),在反映小阎动员全家到农村落户时,则用了全文一半以上的篇幅,来作较细致的描述和刻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原因就在于这是本篇小故事深化主题的需要。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这是一个应当大力支持和歌颂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有关这方面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例,我们的报纸运用各种体裁,包括小故事这种体裁,已经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而且今后还要继续进行反复的宣传报道.但是,反复不等于重复;要充分发挥宣传报道的战斗作用,就必须根据现实斗争形势的发展,善于抓住材料的新特点,并在小故事的写作中着力突出材料的新特点。只有这样,小故事的主题才能既有深度,又有新鲜感,从而能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教育鼓舞作用。这侧小故事的主要优点正在于此:由于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材料的新特点一小阁动员全家到农村落户,成了第三生产队的“第三十一户”,在故事的第三、四小节中着力作了细线条的描述。这样,故事中的人物(小阎)的崇高思想境界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故事也就能给人以新鲜感,一个反复宣传的“老主题”在这个具体的故事中就迸射出了新光彩,令人感觉意境清新,别有-一番天地。这种主题既深又新的小故 ·27· ==========第32页========== 事,其宜传效槊显然要比那种主题缺乏新特点的、显得 一般化的小故事好得多。 上面,我们扼要地谈了小故事的主题深化问题。当然,小故事的主题是通过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来体现的;主题的深化和表现,离不开矛盾冲突的展开。因此,如何写好人物,如何展开矛盾冲突、精心剪裁和展开情节,对于写好小故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下面两小节中再作阐述。 :28· ==========第33页========== 四为闪耀着共产主义恩想 光芒的新人唱赞歌 —小故事如何写人物 应当说,小故事在如何写人物的问题上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与篇幅较长的通讯是一致的。比如,通讯(特别是人物通讯)主要是写人的,写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先进人物的先进行动和先进思想。在反修防修、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斗争中,通讯的基本战斗任务,就是要为自觉反修防修、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芒的新人唱赞歌。把先进人物的先进行动和先进思想反映得深刻、鲜明,就能通过人物来反映诸如文化大革命的深远意义,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无限生命力,以及无产阶级同党内资产阶级的斗争等重大题材和主题。这样,就能使通讯超越地区和行业的局限,产生远为普遍的教育作用。所以,能否生动、形象地写出和写好先进人物的先进行动和先进思想(特别是后者),是判断和评价一篇通讯的政治思想质量 29・ ==========第34页========== 和艺术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此外,通讯通常通过先进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先进思想,通过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来充分展示人物的先进思想…。这一些表现方法,对小故事如何写人物也是基本适用的。 但是,两者在如何写人物上还是有些区别的:通讯通常通过几个份量较重的故事,多侧面地写人物,充分展现先进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各个方面;而小故事通常写的是一人一事,主要是通过一个较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来集中反映先进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某一个方面。另外,通讯由于篇幅长,容量大,常有比较详尽的人物思想活动和思想斗争的描绘,而小故事则不能,它以写人物行动为主,至多辅之以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写照。例如下面这一篇小故事 陈传香勇打金钱豹 最近,在鄂西北神农架山区里,人们交口称赞二十岁的女基干民兵陈传香为抢救阶级姐妹,赤手空拳与凶豹搏斗的英雄事迹。 今年三月二十九日上午,神农架林区盘龙公社前进大队第三生产队女民兵陈传香和女社员科正玉在屋旁马铃薯窖里选种。突然,从屋后的山坡上传来了小羊的惊叫声。她们抬头望去,只见一只七尺多长的金钱豹正在追 80. ==========第35页========== 捕一只小羊。狂奔的小羊恰巧跑到科正玉的…个不满三岁的小孩跟前。意外的情沉发生了,金钱豹丢下小羊向孩子扑去,情况十分危急。陈传香为了抢救孩子,竭尽全力,猛问金钱豹冲去。豹子一见人来,昂首翘尾,吼叫一声,一跃而起向她扑来。陈传香机灵地一闪,豹子擦身而过,扑了个空。陈传香心想,人人都说豹子比老虎凶,今天也不过这个样,更增强了打豹的信心。她手疾眼快,拾起一块石头乘豹子还未回过头来的机会猛砸过去,正砸在凶豹的身上。豹子大怒,嘴里呼呼喷着热腥气,反翦过来猛地窜起一人多高,陈传香正要躲避,突然发现科正玉站在她身旁准备帮忙。她马上意识到自己一躲开就有伤着科正玉的危险,急忙转回身来保护科正玉,乘豹子扑来时狠狠地踢了它一脚。当她再要拾石头时,金钱豹又反翦过来,把科正玉扑倒在地,张开血盆大口就向头部咬去。就在这十分紧急的关头,陈传香急中生智,飞身一跃,·骑在凶豹的背上,用尽全身力气把豹的脖子向上勒起。这时凶豹丢下科正玉,大吼一声,又是一个反翦,窜出一丈多远,企图甩掉骑在它身上的陈传香。陈传香双手紧紧卡住豹的脖子,迫使豹子喘不过气来,张着大嘴,吐着白沫。这时,闻讯赶来的民兵和社员,对准豹子的天灵盖猛击数棒,凶豹顿时口鼻流血,躺倒在地。 前进大队党支部、民兵连表扬了陈传香不畏猛兽,舍己救人的革命精神,号召全连民兵向她学习。 (原载一九七五年六月十四日《人民日报》) ・31 ==========第36页========== 这是一篇很吸引人看的小故事。全文只有七百多字,除了第一小节一个引子,第三小节一个事后处理的交代作结尾之外,故事的主体部分(第二小节)用了六百多字的篇幅,来细致地描写这场确实惊心动魄的人与兽的搏斗。这一段精采的描述,有层次、有气氛、有变化。读到中途,不能不令人为之悬一颗心,捏一把汗;读完全篇,不能不令人为陈传香不畏凶豹的英勇气概和舍己救人的革命精神所感染和震动。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故事,基本上写了一人(陈传香)一事(打豹)。故事的主体部分没有一句议论,没有半句作者直接的溢美之词,全是对陈传香与凶豹搏斗的一连串行动的描写。然而,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突出,人物的思想也得到了生动、朴素而又形象的反映。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小故事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思想这一基本写作方法。 应当承认,赤手空拳打豹,这在现实生活中毕竟还是不多见的,是比较偶然的。能够发现和掌握这一类颇为奇特的材料,对写好小故事、特别是刻画好故事中的先进人物,固然能带来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也并非说没有这类材料就不行。事实上生活中的先进人物,他们的先进思想更多地是通过貌似“平凡”的行动表现出来的。透过“平凡”去挖掘其“不平凡”,这是小 ・82・ ==========第37页========== 故事写作中更多、更经常运用的方法。不理解这一点,就会片面池去“猎奇”,使小故事的写作走上邪路。比如下面这一篇小故事,事件似乎没有“打豹”那样奇特,故事中的先进人物的行为以乎也没有“打豹”那样惊心动魄。但是,通过貌似“平凡”的一壶水,同样生动而感人地写出了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请看 一壶水温暖战友心 一天,天气严寒,连队开始了长途行军训练。连长樊胜信带病走在全连的前面,领着大家翻山越岭,爬冰卧雪,奋勇前进。 忽然,他想起战士丁树宝犯了胃病,早饭吃得不多,很不放心,转身跑到丁树宝跟前,一面亲切地问他现在身体怎么样,一面夺过他的机枪,背在自己身上。樊胜信见丁树宝嘴干得厉害,马上从身后拉过水壶,想给他喝口水,可是打开一看,壶里的水已经冻成冰疙瘩了,一滴水也倒不出来。望着唇焦口渴、带病行军的战土,樊胜信又心疼又焦急。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地一片冰封,怎样才能给战士弄到一点水喝呢?他想起毛主席关于“官长必须爱护士兵,不能漠不关心”的教导,毅然把水壶惴到自己怀里,·决心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中的冰水。冰冻的水壶冰得他的胸口一阵阵发麻,但他咬牙坚持再坚持。他想到丁树宝有胃病,喝凉水会使病情加重,便不顾 ·33 ==========第38页========== 自己身体不好,尽量把水壶往贴身的地方压,继续给凉水加温。冰化了,水温了。当丁树宝接过带着连长体温的水壶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激动地说:“连长,你对咱真是太关心了!” (原载一九七二年一月十一日《人民日报) 读完这篇仅仅四百多字的小故事,不能不为樊连长的高贵思想品质所感动。这篇小故事,基本上写的是一人(樊连长,丁树宝是起陪衬作用的)一事(连长用体温化开壶中冰水给树宝喝),文字虽短,樊连长的人物形象却写得十分真切感人,他关心和爱护战土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非常强烈。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写好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的重要性。樊连长用体温化冰水这一个行动,既平凡可信,又不平凡,很有特点。他的先进思想,通过行动得到了自然而又充分的表现。以写人物为主的小故事,更应当着力开掘、精心写好先进人物的这一类先进行动。如果离开了对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的描述,老是让人物发空泛的、不着边际的议论,或者是“言”而不“行”,或者是多“言”少“行”,或者是大“言”小“行”,这样的人物,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不被人们所欢迎的,在小故事中也必然是不可能有多少感动人的力量的。 ·84· ==========第39页========== 当然,强调要写好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并通过行为来反映先进思想,不是一概排斥写人物的对话和由作者直接发议论。在着力写好人物行动的前提下,精心写好人物的对话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特殊情况下(如材料本身的特殊性),小故事也可以主要通过对话来写人物,本书第三节中引述的《是夫妻,更是革命同志》文,就是一例。但一般情况下,小故事毕竟主要是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反映人物的思想的。至于作者直接发议论,在人物通讯中偶或也是有的,但也必须在故事本身(或说人物的行动本身)极其感人,作者情不可抑之时,才穿插几句,·少而精地起画龙点晴的作用。而小故事由于篇幅的限制,基本上是不采用作者直接发一段溢美之词的方法来写人物的。 上面谈到,小故事在写人物时通常采取的是“一人 一事”的写法。有时候,有的小故事粗看拟乎是“一人数事”,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数事”,基本上具有相同或相承接的性质,都起到了加深刻画先进人物思想性格的某一个侧面的作用,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数事”,仍具有类似“一事”的意义。本书第 二节中引述的《他俩成了更亲近的战友》一文中,傅士远同王守金似乎经历了几番“曲折”,但这“数事”都表现了老傅思想上能正确对待新生力量这一侧面,'就是一 ・85・ ==========第40页========== 个例证。而在人物通讯中,也有“数事”,但这“数事”往往事件较大,而且起到了从几个不同侧面刻画先进人物、或者说刻画了先进人物思想性格的几个不同侧面的作用,这又是两者的区别。下面这一篇小故事,也是:个例证一 “我们的乘法会计” “我们的乘法会计”,指的是江苏省响水县七套公社中心六队共青团员、生产队会计唐修银。 小唐年方二十五岁,当会计近七年来,坚决执行“勤俭办社”的方针,办什么事情他都非常注意节约。他常爱说:“全国成千上万个生产队都省一点,乘起来可就是个大数字了。社会主义大厦就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久而久之,人们都称他为“我们的乘法会计”。 一年春天,队里准备翻盖仓库。有人说,要盏就得象样点。小唐抓起算盘一算,说:“人工不在内,光添材料就得花六百多元。你这样盖,他也这样盖,八个生产队都这样盖,要花多少钱啊!”后来,他带领社员推泥打土墙,砍树做桁条,还亲自动手做门窗。结果,没要国家供应材料,没向队外请工匠,全靠自己动手,仅花了二十多元钱,就盖成了五间仓库。 又一次,在这里蹲点的县里负责同志要走了。,个别干部想办桌酒席送行。唐修银知道后,立即找到那位干 ·36 ==========第41页========== 部说:人家来我们队腾点,帮助我们作,应当表示感谢。可是,请客送礼,吃吃喝喝,这是资产阶级作风,坚决不能搞!”他又说:“吃一顿饭花上十多元不算多,要是全公社每个生产队都这样请客,加起来就要花两、三千元,够买一台手扶拖拉机!全国又有多少个公社,那要少买多少台手块快拖拉机啊!我们把钱用到大办农业上,用到发展生产上,不是更好吗!”一席话,说得那位千部连忙点头称是。蹲点干部知道了,也连声夸赞小唐这笔账算得好,算得对。 不久前,队里三个社员去农机站轧棉花,路不远,不用在外面吃饭,他们却吃了三斤米,回来要队里报销。队长同意了,小唐却说:“这不符合原则,不能报!”队长党得自己已经点过头,话不好收回,就说:“只报这一次吧!”小唐忙说:“这个例子不能开,能报一次,就能报第二次、 三次、十次。一次三斤,十次就是三十斤。大家订的制度,只能执行,不能更改。”经过小唐这么一说服,三个社员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唐修银对自己要求更是严格。村边就是公共汽车站,他当会计以来,无论是外出开会、办事,从来不坐车。虽然每次为集体省下来的钱有限,但是小唐却认为,一次不多,十次百次,就会积少成多,当生产队干部的,总要尽心尽意为集体打算。 一九六七年以来,中心六队连续七年年年增产,农业成本却不断下降。社员们都说:“这与我们的乘法会计分 ·87· ==========第42页========== 不开。” (原载一九七四年一月九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反映农村新人的小故事。类似的题材和人物,报纸上还是比较常见的,如《好会计×××》、《红色管家×××》等。但本文作者善于抓特点,不是笼统地、面面俱到地写人物,而是选取了现实生活中富有特色而又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在“乘法”上大做文章。这样,题材和人物就都显得有个性,值得一读。 这篇小故事集中写了会计唐修银这“一人”,事情似乎写了好儿件,但都是属于“乘法”范畴的事件。你看:队里要盖仓库,他一做“乘法”,说服了大家,自已动手,少花钱办成了事;队干部要办酒席为县里蹲点干部“送行”,他一做“乘法”,使队干部放弃了错误主张;三个社员经队长点头,要违反制度报销饭钱,他一做“乘法”,使社员接受了他的意见;他自己平时公出不坐车,省的钱虽有限,但一做“乘法,就又说明积少可以成多。四次“乘法”,前三次是小唐“乘”别人,后一次是小唐“乘”自己。性质虽然基本类似,却又各有特色,不仅不重复,反而生动地反映出了小唐的思想境界之高。故事正是通过小唐这些善于做“乘法”的先进行动,层层深,88・ ==========第43页========== 入地集中反映了他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胸有全局、艰苦奋斗,事事、处处为革命勤俭节约、为集体精打细算。 从这篇小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两点启发:一是小故事由于篇幅短小,即使“一人数事”,这“数事”也必须围绕人物思想性格的同一侧面,以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人物的这一个先进思想比较充分种强烈地反映出来。二是人物无论在“一…事”,还是“数事”中的先进行动必须有个性特点,例如唐修银的善于做“乘法”,否则,就必然会削弱小故事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我们出于分析议论的需要,把小故事基本上分为以写人物为主和以写事件为主两类,恰如通讯有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之分那样。其实,这两类是基本相似的。因此,上面说的那些,虽然主要是对以写人物为主的小故事而言的,但对以写事件为主的小故事,基本也是适用的。 ·89·, ==========第44页========== 五要精心展开矛盾,写好“故事” —小苡事情节的展开 小故事要从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反映重大题材和重大主题,要刻画好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芒的先进人物,充分展示其先进思想,离不开精心展开矛盾,写好“故事”。一个小故事开头要力求单刀直入、引人入胜,结尾要力求巧妙含蓄、恰到好处,这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着力写好故事的“中心段”,即矛盾的展开过程。有一些小故事,题材、主题都不错,但却不感人,使人不爱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往往就在于这个过程没有写好。比如下面这-一篇一 凌展奋战夺型砂 ××厂铸工车间轧砂组组长徐师傅,听了广里支农抗旱夺高产的动员报告后,心情十分激动。他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睡不着觉,许多往事又在眼前出现:解放前有一年,家乡大旱,那时母亲带了三个孩子逃荒要饭,真是俄 40 ==========第45页========== 殍遍野;万家遭劫!解放后,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地遭到旱情,四面八方都在支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啊!老徐想到这里,更激发了他对支农抗旱的热情,决心出大力,流大汗,为支农抗旱贡献力量。接着,他想到型砂是铸造的第一道工序,型砂供应不上,就会影响造型。怎么办?徐师傅想起场地下有大量旧砂,要是挖出来就可以解决缺砂问题。但是,挖掘场地旧砂 一定要等到浇注组的同志在深夜十二点钟下了班才能进行。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志们一商量,大家都赞同他的建议。于是,一场抢用凌晨间隙时间挖掘场地旧砂的战斗打响了! 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挖出了场地旧砂二十多吨,解决了砂泥不足的困难,为柴油机造型增产创造了条件。 这篇小故事的主题是好的,它紧密配合当时的报道中心一工业支援农业抗旱夺高产;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物老工人,作为故事的主角,也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但是,它在展开矛盾、写好“故事”这个重要方面,却是比较差的,直率地说是失败的。 这则小故事所要反映和解决的矛盾是什么呢?是支农抗旱夺高产迫切需要型砂,场地下虽有大量伯砂,但要把它挖出来,在时间上又有矛盾一一即必须在凌晨的间隙时间里才能挖。可见,“凌晨奋战夺型砂”这 ·41。 ==========第46页========== 场战斗的关键,在于一个“夺”字上。要反映好主题,要写好人物,也必须在这里充分展开,用气力写好“夺”的过程。但是,这篇小故事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它用了全篇将近十分之九的文字,来写徐师傅的回忆对比及背景材料的交代上,写得详详细细,唯恐不周。当写到“一场抢用凌晨间隙时间挖掘场地旧砂的战斗打响了”,即正要写如何“夺”的时候,却马上来了个“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简单化地、匆忙而草率地一跳而过。战斗的序幕刚拉开,战斗就结束了。这样,由于故事的矛盾没有展开,作为先进人物出现的徐师傅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人物的先进思想也就无法展示,故事就必然平淡得很,乏味得很。这样的小故事,读者是不能从中得到多少感染和启发的。 这种情况,在一些初学者写的小故事中,还是不少的。例如: 有一篇小故事,写一个老工人如何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难,坚持学好毛主席哲学著作。这应该说是个很好的题材和主题。要写好它,就要抓住老工人文化水平低而又迫切要求学好毛主席哲学著作这个矛盾,用气力写好解决矛盾的过程,以深化故事的主题。但恰恰在这个关键地方,作者只用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困难再大,也没有老工人的干劲大…。” ·2• ==========第47页========== 还有一篇小故事,写两个聋哑姑娘克服生理缺陷,参加文艺宣传队,宣传毛泽东思想。这也是个很好的题材和主题。'但作者也只用了一句话来代替故事矛盾的展开:“实践出真知,勒奋出成果·。” 上述两篇小故事中的这些带有归纳性的话(即“困难再大,也没有老工人的干劲大”和“实践出真知,勤奋出成果”),无疑都是正确的。如果用这些虽然比较抽象的、但概括性很强的话,来引出矛盾的展开和解决过程,是可以的;用它来代替矛盾的展开和解决过程,那就不行了。因为不展开具体的矛盾,或说没有情节,先进人物的形象就立不起来,表现人物的先进思想以及反映故事的主题也就都无从谈起了。 那末,怎样精心展开矛盾、写好“故事”呢?这就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已经知道,小故事的战斗任务是要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歌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一代新人。而无产阶级的新人新事,总是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中发生、发展、成长、壮大起来的。有些小故事写不好矛盾斗争的曲折过程,原因就在于调查研究不够细致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技巧”再好,也无济于事。可见,只有紧紧抓住阶级斗年这个纲,在过细地调查谢究上下功夫,努 ·43… ==========第48页========== 力掌握丰富多采的第一性材料,才能通过层层展开矛盾,特别是展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正面交锋,来集中写出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并深化故事的主题。本书第三节中选录的《是夫妻,更是革命同志》一文,就是通过正面展开夫妻之间的一番思想交锋,来描写人物、体现主题的。第二节中选录的《他俩成了更亲近的战友》和第四节中选录的《“我们的乘法会计”》这两篇小故事,也是通过层层展开矛盾斗争,来描写人物、体现主题的。由于这几篇已在前面顺便作过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下面我们再看这一篇小故事一 三次卖谷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天津市武清县四一四公社龚家庄大队第 二生产队。 去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龚家庄大队第二生产队农业获得了大丰收,谷草收的也比往年多,直到今年春天还有节余。邻村西洲大队第二生产队饲料不够,派人前来买谷草。他们怕春天缺谷草,不易买到,出的价钱比国家牌价高。龚家庄二队队长张凤芝想,兄弟队缺饲草,应该大力支援,哪能乘机多卖钱。他和会计一商量,就按照国家牌价卖给西洲二队一千六百多斤谷草。当时,社员们纷纷称赞队长做得对。可是,也有少数人想不通,说什么“送到手里的钱不要,实在是不会当家”。针对卖谷 ==========第49页========== 草的问题,张风芝在政治夜校里组织社员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开展该用什么样的价格卖谷草的讨论。有的说:“我们卖谷草,谷草就成了商品。如果乘机抬高商品价格,不就是搞资本主义那一套吗?我们干社会主义,绝对不能那样做!”有的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制度仍然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既要允许存在,又必须加以限制。,不然的话,一味追逐利润,就会滑到资本主义邪路上去。”有些社员说:“我们办事情,应该认准一个理,凡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事情,就不能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问题搞明白了:按国家牌价卖谷草是完全对的;这样交换商品,就是对资产阶级法权的限制。 事过一个月后,东马圈公社田家务大队第二生产队,也派人前来买谷草。当时,龚家庄二队的谷草,除了喂自己的十儿头牲口,已经所余不多了。怎么办?当时在家的副队长王作福心想: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我们办事情,想问题,要时刻想到建设社会主义是全国一盘棋。兄弟队需要谷草,我们匀出一部分给他们,使他们把牲畜养好了,农业丰收了,不是同样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吗?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队里的其他干部,又取得了饲养员的同意,精打细算地匀出谷草一千斤,支援田家务二队。 说来也凑巧,没过十来天,黄花店公社锣鼓判大队第 一生产队,听说龚家庄二队两次卖谷草,以为还有多余。 ·45· ==========第50页========== 他们来人说,因为生产忙,来不及到远处买谷草,希望先卖给他们一些,应应急。龚家庄二队的干部听到这个情况以后,立即开会进行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兄弟队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千百万人的事业,要靠我们每个队共同努力才能犒好。只有各个队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都巩固了,才能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基层。他们决定如数供应兄弟队急需的谷草。队长把队委会的决定告诉了老饲养员张凤友。张凤友满口同意说:“我们应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自己队的谷草不够,可以搞一些麦秸喂牲口。”锣鼓判一队的社员高高兴兴地满载谷草而去。过后,他们了解到真相,非常感动,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龚家庄二队干部和社员的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原载-…九七五年七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小故事。它通过三次卖谷草的生动情节,表扬了四一四公社龚家庄二队的于部和社员“顾全大局”、“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和风格。这实际上也是在宣传大寨的精神和风格,是整个“农业学大寨”宣传中的一朵小“火花”。 这又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小故事。它由三个内容有机组成,每个内容儿乎都能单独成篇,但又浑然一 ==========第51页========== 体,而且三个内容环环相扣,步步提高,概引人入胜,又感人肺腑。 故事第二小节的开头也很好,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点明了谷草“收的…多”,“有节余”,是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这样,就为增强故事的思想性打下了基础,定下了一个高昂的基调。这一小节中还特地点明西洲二队要买谷草,出的价钱比国家牌价高,是因为“他们怕春天缺谷草,不易买到”,这就表明他们的动机是好的,只是思想认识问题。这样,就划清了思想认识模糊和走资本主义道路、搞破坏活动的界限。这虽是事实,但也可见作者的严肃和细心。 从小故事如何精心展开矛盾、写好“故事”这个角度来分析,这篇小故事更是值得称道的。故事的第二小节,围绕着究竟应不应该按国家牌价卖谷草给西洲二队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正面思想交锋。这一小节本身就十分完整,可以单独算作一个很不错的小故事。可是在本篇中作者却只把它用来作铺垫,于此也可见本文的思想“起点”之高。这一小节讲的是“一卖谷草”的故事,是自己队里“有节余时怎么卖;接着,文章第三小节讲的是“二卖谷草”的故事,是自己队“已经所余不多了”时卖不卖;第四小节讲的是“三卖谷草”的故事,是“自己队的谷草”再卖就要“不够”时还要不要卖。三 ・47 ==========第52页========== 个内容,一环紧扣一环,思想境界一段比一段高,主题思想也就一段比一段深刻,故事自然也就有了深度。尽管故事的后两个内容没有正面展开思想交锋,但看了“一卖”,则“二卖”、“三卖”必然要经过思想斗争,是可以想见的。在小故事写作中,这种“宝塔”式的层层作纵深 展开的写法,是很常见的。如《三改×X》、《四选×X》 之类的小故事,往往就是如此。 上面这篇小故事还告诉我们:小故事由于文体的性质、要求、特点和篇幅的限制,在如何展开矛盾、写好“故事”的问题上,有时是正面展开斗争的,我们称之为“矛盾写法”;有时并不直接出现对立面的人物或思想,而是直接写出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和先进思想,我们称之为“正面写法”。有的小故事就兼有这两种写法,如上面《三次卖谷草的故事》那篇,就是一例。其实,这两种写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作者以阶级斗争为纲,针对社会上的旧事物、旧思想、旧习惯,有目的地取材而写的;都必须写得有波澜、有曲折,在加强情节的“故事性”上下功夫。当然,我们强调前一种写法,但对后一种写法,只要写得好,其教育意义和战斗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也应当学习和充分运用。 例如下面这一篇小故事 ·48 ==========第53页========== 钱是谁寄的? 一天,解放军某部驾驶班战土丁祥国,收到了妹妹的来信。信中说:哥哥,你寄回的四十五元钱,我们收到了。妈妈还叫我告诉你:在部队要安心工作,不用惦记着她的病… 小丁看完家信,感到莫明其妙。 原来,小丁的妹妹在前不久来信说,妈妈生病,希望能寄点钱回去。当时小丁正好缺钱,想等儿天,发了津贴费再寄。现在妹妹来信说,已经收到了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好事到底是谁做的?小丁扳着指头数开了。咱班长周乃政最肯救人急难,他曾多次帮助战友解决家庭困难。一次,小曹家不慎遭了火灾,周班长知道后,就不声不吭地给小曹家寄去了二十元钱。这回呀,-一定又是他。可是,一问,周班长摇了摇头,说:不曾有这回事。小丁又想起同班新战士陆刚,别看他平时一分钱舍不得花,可帮助同志解决困难却慷慨大方。一次,小田的父亲患阑尾炎,缺少钱住院动手术,小陆就悄悄地给老人寄去了十五元钱。这回做好事的,不是班长,那就一定是他了。又一问,小陆也摇了摇头,说:不曾有这回事。接着,小丁查问了全班,大家都说:不曾有这回事。 小丁决心查个水落石出。他把这件事反映给副政委李永宽,请他帮助查访。可李副政委不在意地说:“用不着再查问了。是别人寄的,还是你自已寄的,反正都是一 t49、 ==========第54页========== 个样。” 小丁看着李副政委,仔细想了一阵,这才恍然大悟:“啊,原来是李副政委做的好事!” (原载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篇主题突出、情节生动、文字清新的好故事。故事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钱是谁寄的”的“悬念”,以吸引读者看下去。接着,循着小丁力图弄清是谁做了这件好事的线索,层层锨起波被澜,表扬了周班长、小陆等一批好同志,形象而又生动地阐明了故事的主题:在人民解放军这个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助人为乐已经成为普遍的风气。 这篇故事不仅立意新,主题的思想性强,更显著的 一个优点是:故事情节的组织和展开十分巧妙。它紧紧围绕着“钱是谁寄的”中的这个“谁”字做文章,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来展开(即写周班长、小陆及李副政委这 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作者“欲纵故擒”,钱明明不是周班长和小陆寄的,偏要用肯定的语气来写(即小丁找班长前,认为“这回呀,一定又是他”;找小陆前,认为“不是班长,那就一定是他了”)。这样,班长和小陆-摇头,就加大了故事曲折起伏的幅度,既显得风趣,又增强了故事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两次找错了“对 50・ ==========第55页========== 象”以后,小又河了全班,还是找不到这个“谁”是谁。故事发展到这里,以乎已经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了。然而,作者笔锋突兀一转,在第三个层次里,来了个“欲擒故纵”,李副政委明明就是寄钱的人,小丁找他却丝毫没有把他间这个“谁”联系起来,只是要他帮助“查访”;而李副政委装着“不在意”的一句掩饰之词,却又偏偏暴露了“谁”的“迷底”。真是出人意料之外,原在情理之中;刚才还“山重水复疑无路”,突然间“柳暗花阴义一村”。故事到小丁广“恍然大悟”之后,立即嘎然收束。这样结尾,十分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余地,能使读者通过回味在这个“堆”字里的文章,进一步理獬故事的主题。 古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要力求有起伏,有波折;写小故事也要力求情节发展忽而似细浪逶迤,忽而若险峰突兀,千姿百态,跌宕多姿。这篇小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尽管没有正面展开矛盾斗争,由于立意新、选材好、情节组织展开得巧妙,也比较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写好了人物,可以称得是一篇优秀的小故事。 这里顺便说一下,这是一篇以写事件为主的小故事小丁虽然是贯串全篇的人物,但仅起贯串作用而已,并不是全篇要集Ⅲ以描写或刻画的人物;故描写 ·51· ==========第56页========== 的人物,是以周班长、小陆、李副政委三人为主组成的人民解放军的英雄群像。通过这篇小故事,我们还可体味到以事件为主的小故事在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此外,《钱是谁寄的?》这篇故事,在修辞上,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不少优点。由于这些问题在下面几节中还要陆续谈到,这里就不多讲了。 ·52· ==========第57页========== 六学习辩证法,坚持两点论 —小改事写作如何防止片面性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小故事的写作也要努力以唯物辩证法为指针,力求防止和克服片面性。当然,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是重点论;搞宣传就是要有所突出、有所强调,即要有鲜明的倾向性。但是,倾向鲜明、重点突出,同坚持辩证法、坚持一分为二是并不矛盾的。有些初学写作的同志,由于并没有真正掌握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或者由于考虑得不够深刻等原因,因而在小故事的写作中就容易犯片面性的毛病。 这方面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片面地突出了这件事物的“现在”,以至于否定了这件事物的“过去”。例如: 有一篇小故事,写一个解放军战士把吃剩的半个馒头扔掉了,指导员以这半个馒头为材料,对全连进行 58・ ==========第58页========== 了·次生动的关于艰苦朴素的传统教育。故事最后说:“从此,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这个连队形成了风气。”这样写,就仿佛使人觉得,在这件小事之前,这个解放军连队里是不存在我军艰苦奋斗传统的风气的,而这显然是不符合我军的客观事实的。故事反映的这次传统教育固然很好,必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一昧夸大,就会导致否定这件小事之前我军革命糕战斗化建设的基本面貌。要避免这个毛病,应删去上述“从此”两字,並把故事的最后一句改为:“…在这个连队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两者虽只相差几个字,但后者的提法是符合辩证法的,前者却反映了作者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2.片面地突出了这个人物,以至于贬低了其他人物。这种情况在处理先进人物和群众的关系上,尤其容易出现。例如: 有一篇小故事,表扬一个艺徒尊师好学,其中写道:“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她已经掌握了内燃机的一般修理技术,赶上了学习两年多的同车间艺徒…”又写:“她在工作中碰到很多困难,但是她不象别的艺徒,工作中碰到困难就不干了…”。 还有一篇小故事,表扬一个老工人刻苦学马列,其中写道:“深夜,别人房间里的灯都息灭了,唯独他房间 54 ==========第59页========== 里的灯还亮着…”。 以上两个例了,都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用贬低其他人的办法,来“突出”主要人物的。事实上,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先进人物和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先进人物生活在群众之中,一·方面,他是在群众的帮助下,不断汲取群众的营养成长的;另一方面,他又扎根于群众之中,集中群众的智慧,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是群众的代表。如果不认识这一点,而是把先进人物和群众对立起来,甚至用贬低群众的办法,把先进人物写成是“鹤立鸡群”式的人物,那就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违背客观事实,其结果,实质上也是对先进人物的一种贬低。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3.片面地突出了这个方面,以至于歪曲了另一个方面。这种情况虽然不象前两种那样明显,带来的“副作用”却也是不小的,因而同样需要我们予以注意。例如: 有·篇小故事,写一个青年工人不顾天寒地冻,赤脚抢救粮船,党支部书记把自己的棉鞋脱下给他,他不要。文中说:“书记望着小张远去的背影,手里拿着棉鞋,呆呆地站着,半响才自言自语地说:‘是块好钢啊:’…”作者这样写,原意混然在于通过支部书记的 ・55・ ==========第60页========== 夸奖,从侧面烘托这个青年工人。然而这样写,客观效果如何呢?-一方面固然突出了青年工人的忘我精神,另一方面却不能不使读者感到,这个支部书记只是“呆呆地站着”,“自言自语”。此时此刻,他为什么不和工人们一起去参加抢救呢? ·还有一篇小故事,写一个老工人如何勤俭节约、先人后已。文中说:“他家中大大小小十一口人,只有两条棉被,里弄干部补助他一条新棉胎,他把棉胎送还给里弄干部…”这样写,一方面固然突出了这个老工人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客观上却歪曲了另一方面,因为读者看到这里很可能会问:这个老工人的单位领导,是怎么关心群众生活的?!解放这么多年了,这个老工人的生活条件居然这么差,这不是歪曲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吗?! 一些比较优秀的小故事,在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上就处理得比较好。例如下面这一篇— 三次修改预算 为了搞好秋粮入库工作,今年七月,江陵县郝穴粮食储运站收购组的职工建议,为卖粮的贫下中农搭一座凉棚。组长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便让一个同志造了一份搭凉棚的预算报告。预计开支一千元。报告拿到小组会上 ·56 ==========第61页========== 讨论,大家认为本着节约的原则,计划中设计的八间凉期可以减为五间,既能满足卖粮群众的需要,又可为国家节省四百元的开支,于是把预算改为六百元。 预算报告送到站革委会,站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教导,决定由职工自己动手修建,这样又可节省一百二十元。于是将预算报告作了第二次修改,开支定为四百八十元。革委会认为这是 一个比较符合节约原则的预算报告,准备送到县里审批。 刚好,木工李道常老师傅出差回到粮站,革委会负贵同志拿出预算报告征求他的意见。李师傅边看预算边琢磨,最后十分有把握地说:“搭凉棚根本不需要花现钱。”大家连忙问原因,李师傅笑了笑,把在场的职工带到了他的“节约仓库”。一进李师傅的木工糊子,只见里面堆了不少砖、石灰、铅丝、元钉、木料、废油布、坏家具,等等,真象一个器材库。这一下,大家明白了李师傅说的“不需要花现钱”的意思。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李师傅十分爱护国家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术。看到石灰撒在地上,他就扫起来倒进棚子里;发现旧墙脚的砖没挖净,他就抽空一块块地挖出来,搬到棚子里;冬季事情少,他就有计划地修整院子里的对木,将成形的树木做成木料,放进棚子里;平时见到站里的废铅丝、废元钉,他就捡到棚子里。天长日久,李师傅的“节约仓库”就成了器材仓库。 站党支部抓住这件事,对全站职工进行了一次生动 ·57 ==========第62页========== 具体的路线牧育,提高了广大职工勤俭办企业的门觉性大家利用旧材废料搭起了休息凉棚,方便了贫下中农,为国家节约了资金和原材料。 (原载一九七二年十月六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篇宣传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小故事。本文作者避开了一般的“人物小传”的写法,而是从三次修改预算报告这条线索入手,这就不仅避免了写作形式上的雷同,而且开拓了文章主题的意境,生动地表明: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教导已经深入人心,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因而故事的立意就比较高。 这篇小故事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坚持了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防止了片面性。这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首先,为革命节约每一个铜板,正是为了更好地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强调勤俭节约,同必要的花费,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从本质上统一的。事实上,造这样五间凉棚,尽管用的全是木工李师傅“器材仓库”里的旧材废料,但这些毕竟也是国家物质财富的·部分。因此,文中李师傅经过认真琢磨,说的“楷凉棚根术不需要花现钱”,这句话中的那个“现”字用得十 58・ ==========第63页========== 分辩证:。试想,如果删掉了这个“现字,会怎么样呢?那就会出现片面性一或则是把这些日材废料不看作国家钱财的一部分,或者是吹牛说大话,使人觉得不可信。这里,虽然仅仅加上了个“现”字,却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彩,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用心之细与写作态度的严谨。 其次,放事用的是“步步高”的表现方法,通过三次修改预算,溉表扬了主要人物李道常师傅,又表扬了郝穴粮食储运站革委会和收购组的全体职工。这样,在处理先进人物(李师傅)与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上,就没有突出一方、贬低另一方的那种片面性。这种写法,我们一般称之为“水涨船高”,反之测称之为“水落石出。 在思想概念上弄清“水涨船高”的写法,以乎还是容易的,要在实际写作中真正努力掌握好这个原则,并怡到好处地运用在人物关系上,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这尤其表现在对一些细微处的处理上。请看下面这-·则小故事(摘自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原文没有小标题,是我们加的)一 “五天”和“十五天” 一九六九年一月,李月华牛下了最小的女孩冠英。直 ・59 ==========第64页========== 到临产的前两天,她还在工作;产后第二天,她又坐在床上给人看病。 就在生下小冠英第五天的深夜,外面下着鹅毛大雪。李月华坐在床上看书,直到十一点多才睡下。朦胧中她仿佛觉得有人踏雪走到门外。“是不是有急诊?”她立即起身点灯,问道:“谁呀?”外面一位老大娘颧抖的声音回答说:“月华,俺外孙子没气了。”我就来!” 大门一开,一阵寒风吹进片片雪花。李月华认出是草沟大队西南生产队的蒋大娘,赶紧让她进屋坐下。老大娘不肯坐,慌乱地叙述着她外孙的病情。 李月华穿上套鞋,背上药箱,拉着蒋大娘就走,并催着说:“快!快!”可是走不多远,一阵风传来小冠英的哭声。蒋大娘一把抱住李月华:“哎呀,俺想起来了,俺外孙子比你家冠英还大十天,你才是月子里第五天,怎么能在大雪天出来呢?都怪俺急糊涂了。快回去吧!俺找别的医生去。”一边说,一边把李月华往回推。李月华赶忙说:“大娘,不要紧,快走吧!”说罢,头也不回地赶到了蒋大娘的前面。 来到蒋大娘家,只见孩子浑身青紫,眼睛紧闭,呼吸微弱。她问了下情况,断定是孩子妈妈睡觉不慎,把孩子捂得室息了。她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过了半个钟头,孩子才“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李月华又给孩子打了针,孩子渐渐安睡。这时,已经是深夜两点多钟了。 李月华走了以后,蒋大娘母女俩激动得泪流不止。大 ·60· ==========第65页========== 娘对闺女说:“俺孩子金贵,人家孩子不金贵吗?你是月子里十五天,月华月子里才五天哪!可是人家没听到一个请’字就来了。闺女,你一辈子都要记住,毛主席教育出来的李医生,是你做人的榜样。”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李月华的手说:“好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 (原载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人民日报) 这一段故事,在处理先进人物与群众、即李月华和蒋大娘的关系上,是很出色的。, 全文共有七个小节。一到四小节是第一个层次,写李月华在产后只五天的寒冬深夜,一听到蒋大娘的要求,立即背上药箱,冒雪出诊,充分反映了李月华对贫下中农的深厚阶级情谊。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贬低蒋大娘,而是通过一个发人深思的细节,如实地、合乎情理地反映了蒋大娘这一群众形象的觉悟基础。请看故事第四小节中的这段描写:“…可是走不多远,一阵风传来小冠英的哭声。蒋大娘一把抱住李月华:‘哎呀,俺想起来了,俺外孙子比你家冠英还大十天,你才是月子里第五天,怎么能在大雪天出来呢?都 、61 ==========第66页========== 怪俺急糊涂了。快回去吧:俺找别的医生去。’·边说, 一边把李月华往推。如果没有上述这一个细节,读者就会怀疑蒋大娘是不是太“自私自利”了一光顾自己小外孙的病,不顾李月华产后才五天的虚弱身体;而有了这一段,读者知道蒋大娘开始是“急糊涂了”,一旦、清醒过来以后,立即作了自我批评,并把李月华“往回推”,就会觉得蒋大娘并不“自私自利”,而是个“通情达理”的大娘,这样就无损于这个作为群众出现的蒋大娘的形象。正是由于如实地、恰当地写了大娘,才更加衬托出李月华后面“头也不回地赶到了蒋大娘的前面”这个行动的可贵和高尚。 第五、六小节是第二个层次。第五小节比较清楚,写李月华不仅思想好,而且业务也好。耐人寻味的是第六小节,写的似乎是蒋大娘,其实还是在以“水涨船高”的手法烘托李月华。蒋大娘对闺女说的那番话,是很深刻也是很有水平的,她把李月华当天晚上忘我的行为,朴素地提高到了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的高度。大娘这种觉悟和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中间既有大娘自身的觉悟基础这个因素,也有李月华这个先进人物的思想行为对她的教育和影响。这样,就把写大娘和写李月华辩证地统-一起来了,她们两个人的形象也就比第一个层次时义升高了一步。 62・ ==========第67页========== 第七小节是第三个层次。通过清晨李月华出人意外地又来大娘家问孩子的情况,以及月华与大娘之间的一番对话,把两个人物的形象都推向了本文的高峰。 在这段小故事里,李月华和蒋大娘这两个形象,犹如红花绿叶,交相辉映,主次结合,相得益彰。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学习的。 从上述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故事的写作中,能否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直接关系到故事能否正确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定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指导写作,努力少犯片面性的毛病。 88 ==========第68页========== 七必须是真人真事 —一小故事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属于新闻范畴,因此,必须严格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所写的人和事必须是真人真事,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这是对小故事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这一点上,它与文艺创作(比如“革命故事”)是有着原则区别的。混淆了这一条界线,就会给党的事业和实际工作造成危害。 在小故事写作中,违反真实性的情沉,大致有如下 三种: 第一种一把儿个人的事情堆在一个人的身上,为的是加强故事中人物的“典型性”。这是混淆新闻报道与文艺创作界线的一种表现。我们知道,文艺创作不仅允许、而且必须实行典型化的原则;不仅允许、而且必须在概括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不仅允许、而且必须努力塑造高大丰满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是由文艺创作的性质所决定 64・ ==========第69页========== 的。小故事由于属于新闻的范畴,因而严格要求真实性一人物、事件、地点以及细节都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文艺创作中的所谓结构和情节的构思、人物的塑造等等这些重要环节,对小故事的写作都是完全不适用的。就人物而言,文艺创作必须将生活中的同类人物进行集中、概括和综合,以便使塑造出来的人物更具有典型性。而小故事中写人物,却不一定要求很全面,很典型,这个人物只要其他方面还好,有一个方面比较突出就可以报道,不必要、也不允许搞什么集中、概括和加工。有些作者由于弄不清文艺创作和新闻报道之间的区别,在写作小故事时,把几个人做出的成绩,堆到了一个人的身上;由于故事中出现的地名、单位名、人名等又是真实的,这样就会带来很不好的后果—一既会影响所在单位的当事人之间的团结,又会影响党报的威信。 第二种一加“思想”或“思想活动”,为的是加强“思想性”。其表现是在人物活动的关键时刻,添上一句“他默念着…”,“他朗诵着…”,“他暗暗地”,其实这是作者自已“暗暗地”掺了假。更有甚者,在一些无法细细思考的场合,也偏要让人物来上一大段“独白”,赋予他一长串的“思考”活动,左一个“他想起了…”,右一个“他想起了…”,其实这往往都是作 ,·65 ==========第70页========== 者自己“想起”来以后,硬塞给故事中的人物的。事实上,先进人物在关键时刻,特别是在某些刻不容缓的千钧一发之际,所以能够采取和作出英雄行为,这首先是由于他们平时刻苦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有着比较坚实的无产阶级思想基础。退一步说,即使先进人物在这类紧要关头,有他的一定的思想活动,这种思想活动也往往带有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特点。比如面对烈火,奋不颐身的先进人物,这时头脑中往往集中想的是个崇高而又简洁的念头:“扑灭烈火:”就是这样简单的思想活动,我们也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获得,决不能凭主观臆想。否,其客观效果就只会恰巧相反。 比如,有一篇小故事,讲-个新战士在手榴弹实弹投掷时,由于思想紧张,拉掉了弦的手弹不慎滑落到了堑壕里,眼看一场严重事故就要发生。在这千钧发之际,·个老伐:先想起了雷锋怎样怎样,义想起了王杰怎样怎样,再想起了自已是一个人民的战士,还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然后才去抢救。整个这一段“思想活动”足足有两三百字。根据常识,手榴弹从拉掉弦到爆炸,只有儿秒钟,如果有这么长一段“思想活动”,等那个老战上想好,手榴弹早已爆炸了。显然,这样写是违反事实的,是虚假的,即使作者主观愿望是良好的,客观 66・ ==========第71页========== 效果却只能是-一一对表现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非但无补,反而有害。可见,人物的思想性是不能“外加工”的,而是必须靠深入实标,调查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努力表现出事物(包括先进人物及其先进行为)的特点和本质来,这样,思想性也就在其中了。除此之外的捷径是根本没有的。 第三种一加“细节描写”,为的是增加“生动性”和“形象性”。其表现是加油添醋,虚构细节,还美其名日“合理想象”。其实,这种“想象”是并不“合理的。比如,有篇小故事写一个先进人物深夜写大批判文章,作者为了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想象”这个人物“一根接根地抽烟”,“烟灰缸中塞满了烟蒂”。幸好写出初稿后又进行了一番核实工作,这才发现这位先进人物是根本不抽烟的,貞是差一点闹出个大笑话。这就充分证明:在小故事的写作中搞什么“合理想象”,走的是一条唯心论的邪路,这种“想象”同唯物论的“理”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只能称之为胡思乱想,它只能导致歪曲事实的结果。 在小故事的写作中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违反真实性的情况,首先在于修正主义新闻黑线的流毒,同时也有作者认识上和工作作风上的原因,因此,解决的办法, ·87· ==========第72页========== 首先在于升展革命的大批判,努力肃清修正主义新闻黑线的流毒,坚持贯彻执行无产阶级新闻路线;同时,在认识上,必须严格区分和弄清新闻报道与文艺创作的界线,在工作作风上要细致踏实,作过细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写出的小故事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战斗作用。 'my ・68 ==========第73页========== 八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一小故事的写作形式 毛主席说,办报“文要有大方向,又要新鲜活泼”。小故事是着重报道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芒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的,是为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唱赞歌的,尤其应当搞得新鲜活泼,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所谓新鲜活泼,首先应当指的是小故事的内容。不讲内容,只讲形式的生动活泼,就会走到形式主义的邪路上去,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而小故事内容的新鲜活泼,也就是指从故事的主题到题材,从人物到事件,是否有时代的新特点,是否有高度的思想性,是否有新鲜感,等等。应当说,报刊上发表的小故事,大部分是题材丰富、内容新鲜、生动活泼的。但并非所有的作者都懂得了这一点。拿故事的题材来说吧,常常是报刊上登了什么或登过什 69・ ==========第74页========== 么,然后有关这方面的类似稿件就源源面来了。譬如:报刊上登了一篇“拾金不昧”的小故事,马上就来了大量以“拾表不昧”、“拾钱包不昧”、“拾皮夹子不昧”为内容的稿件;报刊上登了一篇歌颂军民团结的“爱民井”的小故事,马上就来了大量以“爱民路”、“爱民桥”、“爱民瓜”、“爱民菜”为内容的稿件…。这些稿件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应该说都是好的;有一些题材和主题,还往往要结合每年的形势和特点,在适当时候反复进行宣传(如军民关系等)。但是,这毕竟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火热和沸腾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如果我们的报刊每天仅仅重复登载这类小故事,那怎么能充分反映出我们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时代面貌呢?!又怎么能紧跟飞速发展的斗争形势,使小故事紧密服务于现实斗争呢?!可见,小故事就内容而言,能否做到新鲜活泼,直接关系到它能否充分发挥战斗作用的问题。至于在小故事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方面,具体地说怎样才能力求新鲜活泼,这些在本书前面儿小节中实际上已经分别从正面进行过-一些论述,这里也就不拟多谈了。在这一小节里我们想着重论述和分析的,是小故事的形式如何努力做到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就形式而言,文化大革命以来,报刊上和各基层单位的黑板报、墙报上的小故事,不少都很生动活泼,受到70・ ==========第75页========== )“工农兵的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表现手法上、斌有一些“框框”、“套套”。例如: 开头就有几种“套头”: 一是“一天…”式:“一天凌晨”、“一天早北”“一天上乍”、“一天中午”、“一天下午”、“一天晚上”“一天深夜”; 二是“…翘起大拇指”式:“一提起XX×,义 ××就会翘起大拇指说,×××如何如何…”; 三是“他,就是…”式:在一小段现场描写之后, 接着就是“他,就是义XX…”。 过渡也有一个“法宝”,叫“还有一段小故事哩!”大致都是先来一段现场描写:“在××单位里,电话铃叮铃铃地响”,或“在义×地方,×××急匆匆地来找×××…”,然后便是“提起这件事,还有一段小故事哩!”再转入正文。 有些描绘用语也“老…套”。如: 形容雨点大小,总是“瓢泼大雨”,事情总是发生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或者是“狂风夹着暴雨”的什么时候; 表现忘我劳动,总是“他把病假单往口袋里…塞”;描写技术革新或科学研究成功了,总是刚巧天亮:“这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灿烂的阳光照射在小王 ・71・ ==========第76页========== (或小张)的兴奋的脸上…”。 也不是说这些表现手法不好,但不管什么场合、什么事情,都这样描绘,这样表现,用得滥了,群众就不欢迎了。这些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手法,把“一种”当“唯-一”,当然就“老一套”了。 那末,在小故事的写作形式,或说表现手法上,怎样才能做到新鲜活泼、生动形象呢?这里必须重申,如本书第七节所说的,小故事由于受它自身性质和特点的制约,不允许如文艺创作那样搞“构思”、“塑造”等“艺术加工”,但在小故事材料的剪裁、结构的组织安排、乃至于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作者仍然有着一定的“施展”余地。只要内容好,又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写出的小故事一定会比较生动活泼,吸引人看。 在材料的取舍、剪裁上,要恰当地截取最能反映这个事件的本质和特色的片断,这对于小故事的生动活泼是十分重要的。试看下面这一篇小故事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一天,铁道兵某部一支队伍来到某地,住在一个放了假的学校的四合院里。这天天气很冷。通信员小刘想到赵副政委身体不好,儿天来坚持和大家一起行军,工作干分辛劳,为了让他晚上休息好,便选了一间比较暖和的小 ·72· ==========第77页========== 屋,抱了一些麦秸,把副政委的铺安排在里面。 晚饭后,赵副政委来到住所,听说小刘把他安排在里间睡,知道这是战士们对自己的关怀,很受感动。但他想起毛主席亲手培育的我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党得越是在狼苦的条件下,干部越是要同战士同甘共苦。于是,他在外间最边上挤了个地方,铺开了被子。然后对战士们说:“同志们好好休息,明天还有新的任务!”说完就参加会议去了。 战士们见赵副政委把铺搬了出来,想起他几天来带病工作的情景,很受教育。几个人一合计,又把副政委的铺搬到里间,大伙的被子一一拉开距离,外间就没有空的地方了。深夜,赵副政委开会回来,发现自己的铺又搬到里间,一股暖流传遍全身。他走近熟睡的战士跟前,给战士们盖好被子,又把自己的大衣盖在病号小曹身上,才进屋休息。 半夜里,通信员小刘站岗归来,发现赵副政委只盖了 一条薄被子,急忙脱下自己的大衣,轻轻盖在副政委身上。 第二天一早,小曹和副政委都发现自己盖的多了一件大衣,官兵之间互相关怀的深厚战友情谊,把大家都深深地感动了。 (原载一儿-七二年…月下…日《人民日报》) ・73 ==========第78页========== 这篇小故事,以它所反映的人民解放军官兵之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深厚阶级情谊打动读者,以它丰富多采的情节和巧妙的结构安排吸引读者,是一篇朴实无华而又十分动人的小故事。 这篇小故事的主题既然是官兵之问的互相关怀,因此在素材的剪裁、取舍和结构的安排上,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表现主题的需要。作者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从主题中“互相”这个特点出发,精心作了剪裁,在结构上采取了多线条交叉的手法。全文仅五小节,不到六百字,却写了五组关系:第一小节一组,是通信员小刘和赵副政委;第二小节组,是赵副政委和战土们;第三小节两组,是战士们和赵副政委、赵副政委和病号小曹;第四小节一组,是通信员小刘和赵副政委。这五组关系,此起彼伏,前后呼应,交叉而不乱,多线条而分明,最后在第五小节,巢中归结到了主题上在本书第四节中,我们曾说过,小故事通常写的是“一人一事”,通常线条比较简单。在一般情况下,人物众多、线索纷繁,是几百学、千把字的小故事难以胜任的。但要指出:这毕竟只是 一般情况下的规律,必须根据具体故事的题材和主题来加以灵活运用。这篇小故事就是-一例。作者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大胆突破“常规”,进行了多线条交叉的结构安排,非但不显得繁杂,反而丰富多姿、生动感 74・ ==========第79页========== 人,使整个故事于深情中透露出机智、活泼,充满着苹命乐观主义的情趣。这里可见从实际出发,精心进行剪裁和结构安排的重要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小故事,除了在反映官兵之间的感情方面十分深挚动人外,还具有情节曲折多变的特点:第一小节以后,第二小节就是一个“转折”一赵副政委自己安排了铺位;第三小节有两个“转折”一一是战士们把赵副政委的铺重新搬进里间,二是赵副政委开会回来,发现铺又给搬回到了里间,他就给战士们盖好被子,并给病号盖上大衣;第四小节又是一个“转折”一通信员小刘给赵副政委盖上大衣…。一篇五、六百字的小故事,能够有这么些“转折”,也应该说是不容易的了。而且故事的前两个小节是互换铺位,后两个小节是互盖大衣,也使人不觉雷同、不致产生单调乏味之感。 小故事写作形式的生动活泼,还表现在要精心写好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上。下面这篇小故事,是很能说明这一点的一一 苹果熟了的时候 往年苹果熟了的时候,总有许多佳话相传。今年,佳话又续新篇。 ・75・ ==========第80页========== 去年初,解放军某部二营移防来到河北滦平县一道营大队。在修建营房时,大队党支部书记老贾指着紧靠营房的苹果树,对副营长徐合玉说:“这苹果树也交给你们营吧。” 徐副营长一听,忙说:“苹果树是贫下中农的集体财产,这那行呢!” 老贾笑着说:“这苹果树离我们队远,没人照应,已 七、八年不结果了。现在正好挨着你们营房,就交给你们算了。” 徐副营长思忖:帮助贫下中农发展生产,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我们有些战士在家种过苹果,也许能想出办法使苹果树结果。便说:“噢,是这个情况,那由我们来代管吧。” 这年秋天,确实没结一个苹果。 什么原因呢?徐副营长和战士们反复分析,主要是:没剪枝,没松土,没施肥。 今年一开春,二营的干部战山就加强了对苹果树的管理。他们挤出时间,给果树松土、锄草、施肥、浇水,还特地到县果场学习管理经验,把老工人请到营房,学习剪枝技术。在战士们的精心管理下,果花满枝,很是喜人。后来,天旱缺水,战士们又挑来一担担井水,细心浇灌。大家高兴地说:“一个苹果一担水,一个苹果一颗心。我为苹果来担水,丰收果实献亲人。” 秋天,红润的苹果挂满枝头。战士们把苹果一个个摘下来,小心翼翼地用麻袋装好,然后装上马车。鞭子-一 ・76・ ==========第81页========== 响,马车满载着子弟兵对贫下中农的深情厚谊,驰出了营房,直奔二道营大队。 (原载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人民日报》) 这篇小故事的优点,首先在于题材的选择上。有关军民关系题材的小故事,报刊上已经发表不少了;但这篇小故事却不落俗套,通过“苹果熟了”这个独特的侧面,写出了军民团结的“新篇”。这些这里就不多谈了。下面,我们评述故事在表现手法的一个方面一开头和结尾上的优点。 试看故事的开头:“往年苹果熟了的时候,总有许多佳话相传。今年,佳话又续新篇。”这个开头有两个优点:一,新颖。小故事的开头,是作者的两句议论,这是很少见的;这两句议论紧扣主题,又有形象性(“苹果熟了”)和新鲜感,确实别开生面、别有风味、别具一格。 二,含蓄。这样的开头,暗示地点出“锦州的苹果”这段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使人觉得,这个故事是“锦州的苹果”故事的“新篇”,这就使人有咀嚼和联想的余地。 故事的结尾也很有特色。“秋天,红润的苹果挂满枝头。战士们把苹果一个个摘下来,小心翼翼地用麻袋装好,然后装上马车。鞭子一响,马车满载着子弟兵对贫下中农的深情厚谊,驰出了营房,直奔二道营大 ·77 ==========第82页========== 队。”这种结尾,不象那些一般化的结尾那样,把意思说尽,而是留有宽广的余地,可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沉浸在军民鱼水深情之中。整个这段结尾,文字描绘简洁朴实而又具体形象,有声(“鞭子一响,马车…)、有色(“秋天,红润的苹果),简单几笔,勾画出了一幅声情并茂、色彩绚丽的图画。就象彩色影片的一组镜头那样,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地把读者的视线和思绪,引向广阔、深邃的空间…。可见,在小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上,是不是下功夫,是不是刻意求工,其宣传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这里没有什么“万应灵丹”式的方法,要写出生动活泼的开头和结尾,离不开对具体故事的主题、题材的特点的分析,这篇小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语言文字生动形象,也是小故事的写作形式力求新鲜活泼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下面这一篇小故 退 礼 事情发生在湖北省罗田县大崎公社…大队第三生产队。 端午节中午,丰菊姣收工回到家里。她妈满心欢喜地从房里走出来,亲切地说:“菊姣,你来看看。”菊姣跟妈 ・78・ ==========第83页========== 进房去,问道:“看么事脚?”妈说:“傻始娘,芯了今天是么日子?婆家送东西来了。”她一边说,一边将篮子里的东西递给女儿看。菊姣这才明白,婆婆家到底还是送“端午礼”来了。她一面埋怨“对象”办的不对,一面掉头就出去了。 原来,端午节前,大队党、团支部决定对青年进行一次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教育。三小队团小组根据团支部的安排,多次组织全队青年进行学习。菊姣在会上也表示了决心,会后又同“对象”商量好了。她的“对象”也表示要做好家庭工作,不送“端午礼”。可是今天偏偏送东西来,叫她怎么不生气呢?此时,菊姣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思潮起伏。她想,反对旧风俗、旧习惯,反对铺张浪费,是一场严重的斗争,一定不能打败仗。想到这里,她决定把礼物退回去。于是,同母亲讲明道理,饭也不吃,提起礼篮,径直往婆家去了。 一到婆家,儿“对象”止在埋怨婆婆不该瞒着他送礼。见此情景,菊姣同“对象”商量,共同做婆婆的工作。菊姣讲的句句在理,婆婆听了心悦诚服,支持了菊姣的行动。菊姣这才放心地回家去了。 (原载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二十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篇反映农村青年移风易俗的小故事,就象是·出小喜制。这则故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叙事状物 ·79 ==========第84页========== 平易朴素,如话家常,富有生活气息。故事共由四个小节构成。第一小节用短短的-一句话简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第二小节的正面叙述描写,无论是人物的对话、动作和表情,都很朴实、简练、生动。作者用了“话家常”的手法,来表现“家常事”,加上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现场的情景,读来真切自然。第三小节是倒叙,说明菊姣“埋怨‘对象’办的不对”的原因。第四小节的收尾笔墨也极为洗炼,短短四句话,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一菊姣和“对象”一起说服了婆婆,退了礼。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不能靠堆砌形容词,求助于词藻的“华丽”,关键在于作者要深入生活,刻苦学习广大工农兵群众口头上的“活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谁确地达意、鲜明地写人、生动地叙事。上面这篇小故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上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了如何努力使小故事的写作形式生动活泼的问题。这里,要重申的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第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不认识这一点,就会本末倒置。而即使就如何掌握小故事的写作形式而言,关键也在于深入三大革命运动,深入工农兵。当然,在这个前提下,发扬革命的创造精 ·80· ==========第85页========== 神,勒于研究写作业务,在写作技术上精益求精,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提倡的新鲜活泼,与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新闻黑线的所谓“新”、“奇”、“怪”,所谓趣味性”,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必须严格地划清两者的界线。有些小故事,片面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例如“粪坑里捞出钞票”,“垃圾箱中翻出花生”等等;有些小故事单纯追求数字,例如“五推婚期”,“十次谈心”等等;好象内容越怪诞,数字越大,就越深刻、越生动,这是一种误解,正是修正主义新闻黑线流毒尚未肃清的反映。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深入开展革命的大批判,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从路线高度划清界线。,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倾向性的、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来。 上面,我们讲了小故事写作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其实,这也是一般新闻报道写作中经常碰到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这方面作些努力,不仅对写好小故事,而且对写好其他新闻体裁,也都是有帮助的。 写好小故事,和写好其他新闻体裁一样,关键在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即首先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阶级斗 481 ==========第86页========== 一因 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搞好思想革命化;其次要在深入采访上下功夫,深入实际、深入工农兵,努力去发掘三大革命运动中的新人新事,掌握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第 一性材料。在这个前提下,勇于写作,勤于写作,不断总结经验,有目的地分析报刊上一一些优秀小故事,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小故事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在报刊上、在基层单位的宣传阵地上大量涌现的一棵新苗。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的发展,随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深入,它必将广大工农兵作者掌握下,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更有效的战斗作用,它必将象烂漫的花那样,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舆论阵地上,万迎春、向阳盛开!· ·82· ==========第87页==========